<<  < 2011 - >  >>
1 2 3 4 5 6 7
8 9 10 11 12 13 14
15 16 17 18 19 20 21
22 23 24 25 26 27 28
29 30





     又一年的高考结束了,在这之后,又有几百万学生进入大学,圆他们的大学梦,可是,剩下的几百万,他们有的在开骂。家长骂、学生骂、社会骂。接下来,各种庆祝活动、评奖活动逐个的开展,轰轰烈烈,热闹非凡,这里唯独满腹辛酸的是老师。考不好的固然压力大,考得好的压力同样大——下一届我还能这么幸运吗?

  年复一年,老师送走了一批批学生,留下了无穷的辛酸和压力以及面对生活的独自悲凉——若干年后,他们当中有几个记得老师?

  每一个人一生中都会有许多的老师,可是真正能记住老师的又有几个?又有几个人去理解他们的每一份劳动呢?

  每一个人一生中都会有许多的老师,可是真正能记住老师的又有几个?又有几个人去理解他们的每一份劳动呢?

  古语: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。今天却变成了"一日为师,终生受骂"。不是吗?教学严格的老师会让年幼的不懂事的学生恨之入骨,教学宽松的老师又会让长大成人的学生计较一生。这样一个终生受骂的职业却拥有极为高尚的称号--人类灵魂的工程师!人的灵魂是那么好教育的?人的灵魂可是另一个人所能拯救的?所以他们处于极为可悲的处境:时刻承受着生活的多重挤兑!

  首先是社会。应试教育是最近几年教师头上顶戴的新的骂名。
……
    提到废止现行的“汉语拼音”就要牵涉到中国文字改革的历史。正是当初为了要进步,认为汉字不好,象形文字落后,方块文字不方便,西方国家的拼音文字才是先进的,就设计了这么一个汉语拼音字母表。按照当时的想象,让中国人先习惯了汉字拼音字母,以后逐步把象形的方块汉字,改为用字母拼音的拼音文字。
  几十年过去了,人们看到,阻碍中国的并不是方块汉字,把汉字改成拼音文字不但难以实现,而且也不可能有原来想象的那么多那么大的好处。从现在的实践来看汉语拼音的缺点也是很不少的。
首先,“汉语拼音”本身的称谓就不大明确,它首先排斥了众多的汉语方言的地位,用“普通话拼音”代之“汉语拼音”更为准确。  
  而且这种完全以“北京话”为中心的拼音方案,也带来了“北京话”冗余的一面。比如说汉语拼音中的zh ch sh 和z c s,北京地区以外的人就不大分得清,其实zh ch sh本来就是多余的,因为这种读音是清初满州人卷着舌头说汉语的结果,取消这三种翘舌音对普通话的意义的表达一点影响也没有。再比如北京话特有的尾音“儿”,也堂而皇之的混入普通话之中,不禁让人对这“普通”二字大打折扣。
  其次,中国制定“汉语拼音”,早期曾有取代汉字的想法。正因为有这个很重要的方向性因素,要把汉字改变为拼音文字,所以,在设计上不全按注音的要求考虑。
……

   1981年,谢华安培育出杂交水稻“汕优63”。1986年,“汕优63”成为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最广的水稻品种,并在此后16年连续稳居首位,谢华安的贡献在业内无人不晓,他于去年底成为中科院院士,这是中国科学技术最高学术称号。但是,他的学术能力正遭受质疑,他的论文和专著被指抄袭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。(《南方都市报》1月13日)


   即使指责谢华安抄袭的人士,也承认其作出的巨大贡献,而主要集中在对其学术能力的质疑上,但学术能力恰恰是院士评选的硬杠。院士需要凭论文和外语水平,还需要相当的学历学位。在这方面谢华安没有优势,缺少理论水平,不懂外语等。


   近来,被指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院士,谢华安并非第一人,最后,这些指责大多不了了之。那么,这次对谢华安的指责,又会走向何方呢?


   可以发现,不同的人士对指责谢华安抄袭有着不同的态度。除了指责者外,评选单位和谢华安所在单位都有自己的说法,并作了一定程度的辩解。


   那么,“院士抄袭”何以不被“人人喊打”?笔者以为,这与评选单位过于强调量化标准和院士所在单位对院士的追逐、推崇相关。


……

   法国革命家罗兰夫人临刑前曾喟叹:“自由啊,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”。毫无疑问,自由的确是人类的最高价值之一。但也由于很多人对自由的真谛不甚了了,滥用自由,反过来造成了对自由的伤害。如果说自由是最大的善,那么损害自由就是最大的恶,而以自由的名义伤害自由乃是恶中之恶。比如近来中国政法大学的萧瀚副教授振臂高呼,“逃课是自由的象征”,即属此列。

  本来杨帆教授与学生在课堂上发生肢体冲突,甚不光彩,尽可以批评。但批评者由杨帆教授的不光彩行径推论出逃课有理,逃课光荣,并不忘扯上自由的大旗,不免有些小题大做了。

  自由,更多的是公民相对于国家权力的自由,是个人权利免于被侵害、被强制的自由。众所周知,对于个人的权利而言,施以侵害最经常的主体就是国家权力。所以我们今天倡导自由,应该更多地宣扬“钉子户”有不被强制拆迁的自由,网上灌水有不被删帖的自由,纳税人有同政府商讨缴什么税、缴多少税的自由,外来务工人员有在街上散步不被查暂住证的自由。


……

  1月7日出版的《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》杂志2008年第1期刊登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武书连、吕嘉、郭石林的《2008中国大学评价》。清华大学以271.00分再夺榜首,北京大学、浙江大学分别以216.23分、204.09分获得第二、第三名。1997年以来,在《中国大学评价》中,清华大学已经连续12年位居榜首。 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浙江大学以稳定的优势,连续9年保持中国大学前三名。进入前10名的大学依次还有:第4名上海交通大学,第5名南京大学,第6名复旦大学,第7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,第8名华中科技大学,第9名武汉大学,第10名西安交通大学。上一年度的前10名相比,前6名不变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升到第7名,华中科技大学、武汉大学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升到第7名而各下跌一名,西安交通大学保持第10名,吉林大学没有进入前10名。

  武书连在接受采访时说明,今年的大学评价首次增设了抄袭、剽窃降分指标。抄袭、剽窃一次而没有辞职或被解聘的,全校总得分下降10%。抄袭、剽窃发生两次而没有辞职或被解聘的,全校总得分下降20%。


……
台湾有一个综艺节目《今晚哪里有问题》,常常讲一些投资理财的知识,久久看下来,有些内容还是不错的。小孩子的金钱教育,分为阶段比较合适。现在的家长们都只考虑孩子的学习,才艺,殊不知,小孩子如果没有投资理财的概念,也将不会聚集财富。

1、认识钱(幼儿园):

     这个阶段最简单,但是也最重要,小孩子都是没有金钱概念的,不知道玩具是需要用钱来买的。所以在第一个阶段要教会孩子们钱是生活中的一种交换工具。教会他知道什么是银行,什么是存取款机,什么是买东西

       这种时候可以在家玩买东西的小游戏。

2、认识赚钱(幼儿园,小学)

     当孩子们知道什么是钱,钱的用途了以后,就要让他们知道钱不是凭空就有的,是要自己赚的,这个时候就可以在家里采用奖惩制度。如:考试成绩好了,做了好事了,帮了爸爸妈妈的忙了,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和报酬,同样,如果考试错了不该错的题,做了不好的事情,和小朋友吵架了,吃饭不乖,等等,都可以惩罚,惩罚可以是扣钱,也可以是罚他做无偿的家务活动。
……
有人喜欢将中国教育跟美国教育作比较,说美国教育注重创新,而中国教育注重基础,于是有的教育工作者以为中国教育基础牢而洋洋得意,认为中国教育比美国教育扎实。

  美国推崇中国当今的教育,准确的说是美国统治者特推崇中国当今的教育,而美国人,特别是美国的孩子还是喜欢美国自己的松散、自由、开放而愉快的教育,因为这种教育孩子们才能在游戏中学,在学中游戏,轻松愉快,才有真正的童年生活。

  有个哈佛女孩暑假来到我们家乡体验中国教育,因为父母是美籍华人,母亲的老家在我们家乡,她几乎每年都来探望外公外婆。今年是接受电视台的邀请而来的。因为暑假中国高三的学生照常上课,这也许是中国特色,所以她有体验的机会,哈佛女孩为中国中学生的苦、累和不自由而惊讶,课桌上小山式的复习资料,不分日夜的作业时间和师道尊严……让她无法理解;而中国高三学生则对她的开朗潇洒和轻松愉快羡慕不已。我观察那哈佛女孩,其实基础知识远远不如中国女孩,如果用中国高考试卷考她,她也许会名落孙山,连个普通大学也考不取,即使她的强项,英语说得呱呱叫,汉语结结巴巴,做高考英语试卷也未必及格。
……

浙江大学、南京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开学后作出规定,不允许大一新生自备电脑。校方称,此举可以防止新生沉迷电子游戏。而早在几年前,华中科技大学等几年武汉高校就已经作此规定。对此禁令,看法不一。(据10月9日《新京报》)


自从几年前有高校“吃第一只螃蟹”,“新生禁买电脑”的规定就一直饱受非议。作为一个崇尚自由的人,我一看到这样的禁令也条件反射式的有些反感。但仔细地考量之后,这种反感都渐渐地消失了。


我首先思考的问题是大学新生购买电脑的必要性,即大学新生急于购买电脑做什么。是为了学习知识吗?这样的必要性应该不大。大学期间,大一的课程是最紧的。规定课程就够新生们学习了,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通过别的途径学习知识。何况网络上的信息繁杂无类、知识也不系统,作为大学新生也根本无从学起。实际上,大学生买电脑主要是用于上网、玩游戏。高校作此规定,也正是为了预防这一点。


有专家认为,“电脑不是洪水猛兽,大学生使用电脑很正常,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。适当使用电脑玩游戏能够有效锻炼大脑,甚至可以作为一种交际方式。”是的,如果能把握好分寸,适当使用电脑肯定是好事。但问题恰恰在于大学新生大都把握不好分寸,往往沉缅其中、严重影响学业。



……

    面对着调皮学生无心向学、校风日下的状况,为感化学生,重新唤回学生的向学意识,做为一校之长,他曾经3次跪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上课。令人震惊的是,在全校的早操上,面对千余师生,众目睽睽下,他双手合拢重重跪下,发自肺腑地大声呼喊“求你们了,不要再玩闹了,好好学习”。

    这一刻,偌大的操场寂静无声;这一刻,千余师生心灵五味交织被重重撞击;这一刻,师道尊严是被弃如蔽履还是极致升华?“我现在还恍恍惚惚”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中学初三学生符伟(化名)回忆当时的场景,“在惊呆了的师生中,有人当场开始流泪。”他说。

    回放:调皮学生难管教 校长千余师生前下跪

     “那是在去年6月份的一天早操上,”9月21日中午,在旧州中学初三149班教室,正在学习的几名学生对此事记忆犹新。立明(化名)同学告诉记者,那天早操刚做完,师生们全体集合在操场上,周常德校长突然走到初三年级145班学生的前面,双手合拢一下子跪在地上,大声喊“求你们了,不要再玩闹了,好好学习!”
……

9月19日《南方都市报》报道,5岁半的小宇趁黎老师扭头板书时,不失时机地做起小动作来;黎老师看到后,拿起教鞭走下讲台,对着自己手臂狠抽一鞭,胳膊肿起了血印子。看着老师胳膊上肿起的血印,小宇的眼泪就流出来了。黎老师安慰小宇:“是老师没教好,你还想让老师受到惩罚吗?”小宇含着泪摇头——这是发生在深圳某学校学前班的真事。

  老师并不体罚犯错的学生,而是体罚自己,这也许是想通过“苦肉计”去感化教育学生。表面看,黎老师的这种教育方式似乎颇具“人性化”,也符合“不准体罚学生”的基本师德及教育法规。但在我看来,即使老师体罚的是自己,也依然属于“体罚教育”,其危害显而易见。

  现代教育废除了传统教育中的体罚,捍卫孩子们的基本人身权利,另一方面也以高雅文明的教育手段,引导孩子消除可能潜在的暴力意识。就是说,让孩子们能在文明的、而非暴力的良好环境中学习成长,养成不打人骂人的文明习惯。像黎老师这样,虽然体罚的并不是犯错的学生,而是为感化学生进行自我体罚,但当着孩子们的面举起教鞭,并打得自己血印发肿,这客观上仍然是在向学生宣扬暴力,仍然是在间接张扬甚至引导“暴力”。因为“鞭打”行为本身,就给了孩子“可以打人”的误导——既然“老师没教好”就必然要挨打,那么对犯错误的同学举起棍棒,似乎就“理所当然”了。
……
首页 上一页 下一页 尾页 页次:1/3页  10篇日志/页 转到:
天涯博客欢迎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