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1年,谢华安培育出杂交水稻“汕优63”。1986年,“汕优63”成为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最广的水稻品种,并在此后16年连续稳居首位,谢华安的贡献在业内无人不晓,他于去年底成为中科院院士,这是中国科学技术最高学术称号。但是,他的学术能力正遭受质疑,他的论文和专著被指抄袭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。(《南方都市报》1月13日)
即使指责谢华安抄袭的人士,也承认其作出的巨大贡献,而主要集中在对其学术能力的质疑上,但学术能力恰恰是院士评选的硬杠。院士需要凭论文和外语水平,还需要相当的学历学位。在这方面谢华安没有优势,缺少理论水平,不懂外语等。
近来,被指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院士,谢华安并非第一人,最后,这些指责大多不了了之。那么,这次对谢华安的指责,又会走向何方呢?
可以发现,不同的人士对指责谢华安抄袭有着不同的态度。除了指责者外,评选单位和谢华安所在单位都有自己的说法,并作了一定程度的辩解。
那么,“院士抄袭”何以不被“人人喊打”?笔者以为,这与评选单位过于强调量化标准和院士所在单位对院士的追逐、推崇相关。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