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<  < 2011 - >  >>
1 2 3 4
5 6 7 8 9 10 11
12 13 14 15 16 17 18
19 20 21 22 23 24 25
26 27 28 29 30 31




新生报到送亲团规模日盛,关爱还是溺爱?

文/墨菲

    前两天,与几个朋友闲聊,不知不觉中话题转到了大学新生报到上。眼看就到九月,一年一度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也渐渐临近。一朋友讲,现在的家长真是不容易,辛辛苦苦陪孩子参加完了高考,收到录取书,请亲朋好友,办庆功宴席,轻松的心情没过几天,又投入到为孩子置办入学的一系列准备中。据说,近两年,一到新生入学,各大院校、接待站,甚至周边道路,招待所旅馆等等,新生家属可谓“人满为患”。一个新生少则两三人,多则十几人,除了父母,还要搭上爷爷奶奶、外婆外公,甚至其他亲戚朋友,有人把这称为“送亲团”。一名新生加上跟他一起来的父母算是最基本的配置,据说,去年破记录的“送亲团”是一名新生带了11个人来,完整的四世同堂。在送亲团队和规模日渐庞大的今天,要在新生中寻找独自上学的,一年比一年难。

     见识过“送亲大军”的朋友形容道:他们(家长)忙前跑后包办所有事务,帮孩子拿行李、办入学手续、收拾床铺,围着负责办理报到手续的志愿者问个不停,有的现在就关心起孩子毕业后好不好找工作,孩子们则羞涩地躲在父母的身后。这些场面不仅让人惊叹,更令人感慨。

    按说,新生报到,主角应该是金榜题名的学子们,经过寒窗苦读,带着新奇、期盼、憧憬迈入大学生活,是每个大学新生的心路必经之程,做父母的替代不了,也无法替代。但随着家庭物质生活的逐渐优裕,很多父母觉得为孩子花费些钱财和心血是必须的,也是应该的,有这个条件了嘛!而谈到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,相信更多的家长都会说:“我们的目的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人。”这些想法和目标都没有错,家长的惦念和牵挂也是人之常情,无可厚非。关键是对孩子的哺育和关爱究竟应该掌握在什么“尺度”上?

    大事小情由父母统包统管,这种爱恐怕不是“关爱”,而是“溺爱”。有识之士早就解读过“溺爱”的后果:当“爱”泛滥之后,“水”便成了灾,孩子得到的只剩了一个“弱”字。

    经过小学、中学、高中,踏入大学是塑造自我,体验人生的关键阶段,也是为将来跻身社会服务社会积累“财富”。如果家长继续延承孩子幼时的宠爱、偏爱甚至溺爱,首先失去的,是孩子独立生活的感受和能力,失去群体意识的认知和体验。其次失去的,将是孩子心理心智的发展和健全,依恋的心理将使他们在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就会缩回头,失去接触社会的勇气和信心,一闻不鸣何以鸣天下?家长“望子成龙之心”“盼女如凤之意”岂不事与愿违?!

 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: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——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。事实也是如此,每个人的可塑性都是极强的,父母越是放手,孩子越能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;而“爱”过了头,反而会适得其反。

    这方面,我们还真该学习和借鉴国外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,学会理智地爱孩子,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,这是培养孩子自立品质的关键。而且,现在的各大院校为迎接新生入学,早早就做好了全面而细致地接待准备,很多学校为此印制了《新生报到入学服务指南》《报到须知》,接站的人员和车辆也几乎是全天候运行。大学新生一人报到,全家总动员的局面是否应该继续?孩子考取了大学,做家长的是否该从生活上的关怀和辅助向人格上的关注和培养转进?确实值得我们思考。

发表评论:
天涯博客欢迎您!